林海音 - 兩地

從城南走來

臺灣文學重要推手

北京城南的英子,到了臺北城南,變成文壇不可或缺的「林先生」,而林先生家的客廳更被喻為半個臺灣文壇。

原名林含音的林海音,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苗栗縣頭份鎮,她曾經主持《聯合報》副刊十年,提攜了大量臺灣的文學青年,如林懷民、七等生、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並鼓勵停筆多年的日據時期作家重新寫作,在白色恐怖年代的杯弓蛇影中,努力扶植本土文學的發展。文學評論家陳芳明將林海音和主編《自由中國》文藝版的聶華苓,並列為五O年代臺灣文壇最重要的女性編輯。

1963年,林海音主持的《聯合報》副刊,因刊登了一首題為《故事》的詩,被認為有影射國民黨無能之意,她毅然扛下責任,離開聯副。但林海音仍持續她以女性為主題的文學創作,寫作文類涵蓋小說、散文、兒童文學,其中又以小說最膾炙人口,真實刻畫人性與社會。

「 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 」——林海音

家中客廳為「半個臺灣文壇」

林海音在1960年代首創「純文學」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同時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創辦《純文學雜誌》。她的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小說《城南舊事》深受華文世界讀者喜愛。

《兩地》從林海音「雙鄉」的特殊身份切入,隨著女兒夏祖麗娓娓道來的聲線,走入她的書桌、生活圈、編輯台,特殊年代裡的風聲鶴唳與擔當,以及那一塊奮力開拓的純文學園圃。也因為性格與文字裡的廣大與親切,林海音的文學作品跨越時空,成為兩岸人共有的閱讀記憶。她是寫作者的朋友,更是戰後臺灣文學從襁褓到成熟, 那無私勇敢的母親。

關於導演楊力州

楊力州,持續以紀錄片關注臺灣人自我的主體性。擺脫嚴肅的刻板印象,以趣味的手法吸引觀眾;同時勇於批判社會制度,大膽揭露情感。曾獲金馬獎、金穗獎及日本、瑞士等國際紀錄片獎項。

2011 入選臺北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2011 香港亞洲電影節 參展臺灣電影速遞單元
2013 休士頓國際影展 電視製作教育類 銅牌獎

更多劇照

片長:55分鐘

《兩地》鮮明點出林海音生命中的空間定位。
——陳栢青

無論如何那樣的時代和那樣的人都不會再有了。或許我是為此哀悼,但藉由這樣的影像紀錄,我們知道絢爛與美好都曾真實存在過。
——網友圈套

楊力州導演,你成功了!因著這60鐘的紀錄片,我重拾圖書館架上那一長排被我忽略已久的"新"文學。
——網友嘿銀色石頭先生

立即欣賞 購買珍藏

林海音大事紀

1918
出生於日本大阪
1931
父親林煥文病逝於北京
1934
在北京《世界日報》擔任實習記者,結識夏承楹先生
1939
與夏承楹先生
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
1948
全家返回臺灣
1953
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自此主持聯副十年,提攜黃春明等人
1960
小說集《城南舊事》出版。
1963
因「船長事件」離開聯副主編一職
1967
創辦《純文學月刊》並擔任主編
1968
創立純文學出版社
1975
《林海音自選集》出版
1998
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之「終身成就獎」
2001
病逝於臺北,享年八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