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 逍遙遊

永遠逍遙的牧神

退不出的文學江湖

「如果你有逸興作太清的逍遙遊行,如果你想在十二宮中緣黃道而散步,如果在藍石英的幻覺境中,你欲冉冉昇起,蟬蛻蝶化,遺忘不快的自己。」余光中在1964年《逍遙遊》一書中寫下這段文字,也為他的文學生涯下了註腳。

歸來了,那曾經遠射天狼星,學徐霞客遊歷八方,目光矍鑠的焚鶴人。他說,西子灣是他最後的歸宿。《逍遙遊》跟隨余光中夫婦的遊屐,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格與文壇交遊,更可見其走過中西思潮交會澎湃的歲月,找尋屬於自己的聲音。在那些鏗鏘的思維與文句壘疊起來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託付給島嶼南方的海灣,和夫人一起,靜靜陪伴對方的燭光。

「 寫文章有時候是補償,文不如其人,而是像想成為的那個人。」—— 余光中

注定要做南方的詩人

余光中,福建人,1928生於南京市,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11年,對香港當代文學影響深遠,香港作家林沛理讚譽他是「語言的魔術師」。80年代中期返回臺灣,定居高雄西子灣,擔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擅長新詩、散文、評論、翻譯,文學大師梁實秋形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作品列入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教科書中,可以說是兩岸三地文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一人。余光中曾經這麼描述,「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關於導演陳懷恩

世新印攝科畢業。1983年正式開始電影製作工作,剛好趕上臺灣新電影的第一波,從《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和電影結緣,二十多年來,從場記、劇照、副導、攝影等等,幾乎各種工作都做過了,並與楊德昌、侯孝賢等多位臺灣知名導演合作。擁有多方面的電影才華,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獨到品味,近年來,以攝影和國內外導演合作電影、短片及廣告拍攝,超過百部。影像風格自然寫實,善於捕捉人性細膩的部分,擁有豐厚的人文觀察與情感。2007年自編自導第一部電影《練習曲》,以平實的手法拍下一個聽損青年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之旅,溫暖抒情地呈現臺灣景觀風貌,也透視了臺灣庶民文化,深獲觀眾共鳴,不但票房亮眼,更引發至今仍熾的全臺單車環島熱潮。

更多劇照

片長:75分鐘

余光中用一生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網友дψ

我們學生時代在課本上看到他的詩,但當時我們感動不到的詩句,一字一句的吟詠出來,此時的我深深的被感動了,此時的我體會到詩中的情感了。
——網友跫音・留影

出乎意料之外拍得很好,配樂也恰到好處,而一向哭點很低的我,看這種沈悶的紀錄片也是照樣熱血沸騰的幾度熱淚盈框。
——網友人生無常,處事泰然

立即欣賞 購買珍藏

余光中大事紀

1928
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50
與父母遷至臺灣,就讀臺灣大學外文學系
1954
創辦藍星詩社
1956
與范我存女士結婚
1958
赴美國愛荷華大學進修
1965
出版散文集《逍遙遊》
1974
出版詩集《白玉苦瓜》及散文《聽聽那冷雨》
1980
任師大英語系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
1981
出版《余光中詩選》
1985
移居高雄,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
1990
獲國家文藝新詩獎
2005
任「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發起人
2008
香港大學、政治大學皆舉辦
余光中作品學術研討會
2011
獲頒中山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2017
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逝世,享壽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