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孤獨的實驗創作之路
每一夜,小說家和他自己搏鬥,在斗室內,像挖掘壕溝那樣地起運著胸膛內的土……。《尋找背海的人》以年輕小說家尋覓的蹤跡,串起王文興的文學生涯。圖書館內密排的書架,校園參差的花樹與歧路,對藝術的敏銳感受和一己之見,猶如雕鑿精神的棗核那樣,精工地將情思翻譯為記號,再翻譯為文字。王文興展現了一個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對待寫作、以緩慢換取深刻的文學身影。
「 其實我不曾創造語言,我只是揭發它原本可以做到的。」—— 王文興
1960年,還是臺灣大學外文系學生的王文興,即和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現代派文學家作品,並且鼓勵主題和技巧的創新。而他歷時七年完成的成名作《家變》,1972年發表時即引起軒然大波,是一本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作品。不管內容、形式、情節,或是結構、語言文字,在當時的台灣文壇都是創新的,甚至被冠上是「離經叛道」的「異端」。王文興說,「我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絕處求生。」作家張系國指出:「《家變》寫出年輕一代對老一輩的心理變化,要比同類型的小說深刻得多。」台大外文系教授顏元叔認為此書「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劃之真實,細節抉擇之精審,筆觸之細膩含蓄等方面,使它成為近代小說少數的傑作之一」。前後歷時二十五年完成的《背海的人》上下冊發表後,再度受到文壇矚目,咸認為將現代主義美學推到了極端。王文興目前正在著手新作,完成時間不可期。
《尋找背海的人》企圖從別人看王文興、王文興讀王文興,和王文興創作時忘我的「狂烈」,讓觀眾了解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家王文興和他的內心世界;而素有「文壇美聲」之稱的王文興除了在節目中與蔡詩萍對談寫作心路歷程外,也將朗讀《背海的人》精彩片段。
早期小說及散文作品,曾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與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其沉穩的電影作品更是亞太影展、臺北電影節、金馬獎、金穗獎的得獎常客。2007年《最遙遠的距離》獲得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