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 -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臺灣文學的奇萊山

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

和孤獨同樣不朽的是什麼?從奇萊到柏克萊,亂石磊磊的心間正在上升完成的,是詩……。楊牧的作品是當代文壇的一大「勝景」,評論家稱他為「臺灣文學的奇萊山」。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說,在他名列黑名單流亡海外期間,楊牧詩集《有人》是他最鬱悶、面臨沈沒時的浮木。

詩人抒情的背後,有其價值觀的思惟判斷。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楊牧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現實人世的關鍵。楊牧三十二歲以前的筆名為葉珊,之後改名為楊牧,是他寫作生涯中純粹的浪漫情懷與兼含人文關懷的分水嶺。

「 寫作從來都不應該是一種發洩,而且我也不覺得應該用寫作來表現自己的憤怒和悲傷。 」—— 楊牧

跌宕於傳統和西方的詩人

楊牧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縣人,是著名詩人及散文家。早期的楊牧,深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求學期間,投注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詩作,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關係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從此,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楊牧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開始創作關懷社會的作品。1977年《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指出楊牧詩表現「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於此之外,也富有對鄉土的認同,對現實的關懷。其詩文多變,深沉,摸索傳統與現代之平衡。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從楊牧朗誦的聲音,展開對於一個龐大文學生命的追索。那個花蓮中學裡踟躕的少年,大度山下論辯學習的身影,在愛荷華選讀古英文的執著,穿梭於歐美、中、臺多元文化的寫作嘗試,以及他對於音韻與想像的計較和堅持,楊牧的詩文,總是深刻地撼動人心。

關於導演溫知儀

影像風格內斂,富涵深度,以影像語言為訪談紀錄片開啟了新風格。劇情片《娘惹滋味》獲得金鐘獎八項入圍,並抱走三大獎項。短片《片刻暖和》更贏得金馬獎、亞太影展和迪拜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更多劇照

片長:75分鐘

溫知儀導演把這部片子拍得真好,會讓人更愛楊牧的詩,畫面節奏劇本俱佳,而且達到楊牧老師要求詩要有音響的感覺。
——網友 Daphne Tseng

導演溫知儀的運鏡柔婉、影像優雅,非常符合楊牧溫文古典的氣質。大量中生代詩人與外籍學者的朗詩,是有別於其他文學紀錄片的一大特色,突顯了楊牧詩壇譜系的傳承,以及其作為世界詩人的高度與特質。
——網友單身海洋

早慧的詩人,苦悶的少年;嚴謹的學者,葉慈的信徒。從花蓮到愛荷華、柏克萊、華盛頓再回花蓮,雖然頭髮白了,紅潤的臉色與發亮的眼神正足以說明他在平靜生活底下隱匿的「狂烈」(奚密語),我為此感到莫名的震撼。
——網友圈套

立即欣賞 購買珍藏

楊牧大事紀

1940
出生於花蓮
1955
十五歲開始以筆名「葉珊」寫詩
1960
由藍星詩社出版第一本詩集
《水之湄》
1964
入愛荷華大學詩創作班
1971
獲柏克萊加州大學
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1972
開始使用筆名「楊牧」
1976
出版散文集《年輪》
參與主編《文學評論》
開始主編「洪範文學叢書」
1987
出版文學自傳「奇萊書」首部
《山風海雨》
1990
吳三連文藝獎文學類得主
1996
受邀返國擔任東華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2000
獲第四屆國家文藝獎
文學類得主
2007
獲世界華文文學獎
2009
出版《奇萊後書》
2013
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奬(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為華文文學界首度以詩人身份獲獎的作家,亦是台灣第一位獲獎的作家。出版詩集《長短歌行》。
2016
獲瑞典蟬獎(Cikada Prize)。
2020
3月13日病逝於台北。出版《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須文蔚主編)。
2021
出版詩集《微塵》。
2024
出版《楊牧全集》(洪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