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的奇萊山
和孤獨同樣不朽的是什麼?從奇萊到柏克萊,亂石磊磊的心間正在上升完成的,是詩……。楊牧的作品是當代文壇的一大「勝景」,評論家稱他為「臺灣文學的奇萊山」。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說,在他名列黑名單流亡海外期間,楊牧詩集《有人》是他最鬱悶、面臨沈沒時的浮木。
詩人抒情的背後,有其價值觀的思惟判斷。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楊牧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現實人世的關鍵。楊牧三十二歲以前的筆名為葉珊,之後改名為楊牧,是他寫作生涯中純粹的浪漫情懷與兼含人文關懷的分水嶺。
「 寫作從來都不應該是一種發洩,而且我也不覺得應該用寫作來表現自己的憤怒和悲傷。 」—— 楊牧
楊牧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縣人,是著名詩人及散文家。早期的楊牧,深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求學期間,投注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詩作,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關係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從此,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楊牧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開始創作關懷社會的作品。1977年《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指出楊牧詩表現「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於此之外,也富有對鄉土的認同,對現實的關懷。其詩文多變,深沉,摸索傳統與現代之平衡。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從楊牧朗誦的聲音,展開對於一個龐大文學生命的追索。那個花蓮中學裡踟躕的少年,大度山下論辯學習的身影,在愛荷華選讀古英文的執著,穿梭於歐美、中、臺多元文化的寫作嘗試,以及他對於音韻與想像的計較和堅持,楊牧的詩文,總是深刻地撼動人心。
影像風格內斂,富涵深度,以影像語言為訪談紀錄片開啟了新風格。劇情片《娘惹滋味》獲得金鐘獎八項入圍,並抱走三大獎項。短片《片刻暖和》更贏得金馬獎、亞太影展和迪拜國際電影節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