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寫下超現實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詩人步入一黝黑甬道,石室中微光閃爍,令人如何想像,六十年前此處砲火隆隆?
1959年,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2000年,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打開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洛夫一再突破既有格局,試煉意象的魔境。 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以《石室》前十首詩句選段,構成全片詩意綱領;同時引用洛夫與友人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團隊追隨洛夫重訪金門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陽的鄉愁現場,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洛夫生活家常。「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我希望通過寫作來建立生存的信心。」—— 洛夫
洛夫,本名莫洛夫,另有筆名野叟。生於湖南衡陽,曾上過三年私塾,後來才進小學就讀。初中三年級時,因醉心於俄國文學,將自己的名字由中國古籍風格的「運端」改成具俄名風情的「洛夫」。1948年進入湖南大學外文系。後因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在湖南招考青年入伍,洛夫隨著軍隊來到臺灣。
1951年,他考入政工幹校,兩年後畢業,旋即被分發至臺灣海軍陸戰隊,任左營軍中電台新聞編輯,1959年隨軍赴金門,成為戰地聯絡官。越戰時期,又遠赴越南擔任「顧問團」顧問兼英文秘書。後來他又進入淡江文理學院的英文系就讀,1973年畢業時已四十六歲,詩人也是在這年的八月,才自海軍退役,結束他充滿砲火與文學的前半生。後來利用英文能力,轉成教職,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洛夫15歲時即開始創作新詩,他的創作歷程漫長,著作甚豐,出版過詩集三十餘部,也有數本散文、文學評論。洛夫從來不放棄挑戰自己。甚至近至2014年,仍出版了最新詩集《唐詩解構:洛夫的唐韻新鑄藝術》,旨在解放唐詩的韻味,透過詩歌,將文化經典融入當代,更顯示詩人又開啟了新的「入禪」風格。洛夫一生創作詩歌,熱愛詩歌,更以獨特超現實風格,成為臺灣詩壇中舉足輕重的要角。
洛夫一開始的詩風特色並不像後期強烈,而是以「抒情」為主要基調,主題離不開個人的親情、愛情、友情乃至懷鄉,這從他第一本詩集《靈河》中便看得出來。但到了1959年後,洛夫的作品超越了個人情懷,以神祕幽微的文字,述說著人類情感上的共性,風格在細膩外,更多了壯闊甚至蒼涼之感,尤以〈石室之死亡〉,讓詩人被譽為「詩魔」。
「我也經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沒有靈感了,寫不出好詩來了,我馬上就停筆不幹了;但是後來發現,自己還可以寫點東西。」—— 洛夫
清大中文系畢業,英國Exeter University劇本寫作碩士。自2009年即參與島嶼寫作第一系列製作,曾擔任《如霧起時》(鄭愁予紀錄電影)製片,《化城再來人》(周夢蝶紀錄電影)副導、剪接、訪談人。 其他導演作品包括公共電視《文學Face&Book 》作家短片(駱以軍、王文興、白先勇、陳克華)、《擬音》(音效師胡定一紀錄片)。電影劇本《殺人之夏》曾獲新聞局優良劇本佳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