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 我城

香港青年啟蒙者

像這樣的一個豐富女子

在這個小小的城市裡,其實有許多地方可以去走走……而我們,終日行走在幾條忙碌的大街上,擠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只見許多蒼白的臉。

西西從50年代開始寫作,涵蓋詩、影評、劇本、小說、散文、百科全書式的圖文創新書寫,創作不輟,駕馭自如,始終保持自在的天真與洞見。 導演陳果隨著西西作品裏的視野,記錄作家的寫作生活:土瓜灣的家,散步的社區、童年的花墟、馬頭角碼頭、美麗大廈、天台上的曬衣架與天線、即將消失的照相館與冰室……,西西多樣的文體結構及敏銳的城市洞察,隨著鏡頭推拉、搖攀、碎剪及拼貼,一一在影像敘事中或隱或顯、眷戀且多義地表現出來。 當片中奇特的人型布偶:長頸女子、熊男子意味深長地相會與凝視,隱喻作家筆下人物永恆存在於香港街巷,當城裏的老店一家家消失,文學裏的情感與探觸,仍將不斷映照現實。

「 我不懂寫鄉下,我也不懂寫天堂,又不懂寫地獄,那就寫城市。」—— 西西

影響我城一代青年

西西,原名張彥,1938年生於上海,1950隨父母定居香港。西西筆名的由來,是從她最喜歡的遊戲「跳房子」來的,人跳到格子裡,雙腳與格子就成了一個立體象形的文字「西」。

西西自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成為教師,同時在各種報章雜誌寫作專欄,無論是新詩、小說、散文,西西都能涉獵並創作。60年代她也寫過電影劇本如《黛綠年華》、《窗》等以及影評,是香港製作實驗電影的元老之一。

1983年,西西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在臺灣獲第八屆《聯合報》小說獎之短篇小說推薦獎;翌年《像我這樣一個女子》交由洪範出版社在臺灣出版,從此受到臺灣讀者的廣大歡迎。

西西代表作品包含長篇小說《我城》、《哀悼乳房》,短篇小說集《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以上皆曾在臺灣出版)等,其中《我城》更是影響了一代香港青年,以看似無憂無慮的小城故事,寫出七零年代的香港面臨著社會轉型、蟄伏的困頓,種種現實等著年輕人去面對體驗。西西著作有四十餘本,是相當多產的作家。

關於導演陳果

香港電影導演和獨立電影製作人,代表作包括「九七三部曲」(《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細路祥》)和《榴槤飄飄》、《香港有個荷里活》等。 1981年左右進入電影圈,從基層做起,歷練各種電影工作。1991年,利用借來的布景,拍成了第一部電影《大鬧廣昌隆》。1996年以港幣五十萬資金拍成《香港製造》,獲得瑞士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金馬獎最佳導演。之後繼續以獨立製作的方式拍了多部作品,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的提名。 善於駕馭各類型製作預算的電影拍攝,亦常起用新人或非專業的演員,也常身兼編劇,並擔任剪接等工作,創作力揮灑自如。西西《我城》是他執導的第一部紀錄電影。

更多劇照

片長:103分鐘

《我城》不只溫馨奇想,而是多聲部的壯闊大合唱。
——項貽斐(UDN星級評論)

陳果顯然不想拍一部單純的人物介紹、歷史說明,從運鏡的手法,素材的安排到某種程度的「介入」,都讓本片形式豐富。
——張硯拓(BIOS)

西西的文學是內在的,她對於社會批判的野心沒有那麼大;但是陳果的電影,卻是尖銳的,他從來就是以影像回應香港的社會變遷,這樣的衝突,在《我城》裡試圖達到某種妥協與平衡。
——尚恩(新頭殼)

立即欣賞 購買珍藏

西西大事紀

1938
出生於上海
1950
隨父母定居香港
1979
創辦素葉出版社
專門出版嚴肅文學
第一本出版作品為《我城》
1981
擔任《素葉文學》雜誌編輯
1984
洪範出版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1987
主編四本中國80年代小說選集《紅高粱》、《閣樓》
、《爆炸》、《第六部門》
1989
因乳癌住院,因此經歷寫成
《哀悼乳房》
1997
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
首屆文學創作獎
2000
洪範出版《西西詩集》
2011
獲香港書展年度作家殊榮
2014
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