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學拓展生命界線
2014、2015年香港和臺灣兩地接力舉辦了「回看 也斯」展覽會,懷念逝世的作家,以及他所聚集的美好年代。
也斯的笑容總是散發出溫柔的善意,對於世間人事充滿好奇與熱情。涉獵不同的文化,跨越不同的媒體,好友遍及東西各地,也斯獨特的人文視野,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香港。他寫作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如繁花盛開的狂夏,千姿百態。
《東西》啓動於2009年,當時也斯建議導演團隊:「若你想認識我,就去認識我的朋友,在我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訪問不同領域的人士,包括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和美食家,以及也斯家人等,在極具風格的訪談中,展開也斯從1950年代到21世紀的旅程。
片中記錄了也斯生前珍貴的片段,充滿詩意的影像,縮影了多元跨界聚合的香港文化。
「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了文學,就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與別人不卑不亢的對話能力,而且沒有了自己的尊嚴。」—— 也斯
也斯,本名梁秉鈞,1949年生於廣東新會,同年赴港。2013年逝世。
也斯十多歲即開始寫作,二十歲開始專欄創作。筆名「也斯」,是取沒有意義的兩個虛詞「也」與「斯」,他希望能夠突破筆名是「有意義」的文字這一點,改由讓讀者自行思考、賦予感覺意義,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也斯曾任中學教師、《南華早報》美術版編輯,寫了八年的專欄,有書評、影評、藝術評論。才情洋溢的他,不只是詩人,同時在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文化硏究上都造詣深厚。1972年,也斯與朋友創辦《四季》雜誌,是香港第一份譯介拉美文學的刊物。
也斯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人。在文學成就上,他一生著作豐富,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即以洗鍊文筆征服文壇,其後更有《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等十三餘卷,詩作被翻成英、法、葡、日等多種語言。在散文上,有《灰鴿早晨的話》、《山水人物》等,小說有《養人龍師門》、《剪紙》、《島和大陸》等。但最重要的是,他對香港城市文化的思考,如《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拾論》、《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這些文化論述都帶給香港這座城市自省與新生的力量。
也斯在2009年時罹患肺癌,與病魔搏鬥多年,卻仍不忘創作,其間仍出版許多著作,也斯曾說:「香港像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他不希望香港繼續丟棄自身的歷史,拋棄過往的記錄,真正成為一個無情城市,所以也斯不斷地用筆創作,同時也是記錄一段香港文化、演繹香港社會與香港人的關係。
2013年1月,也斯辭世。他的臨別遺願仍是心繫香港文學發展,願能平反香港文學多年來的邊緣地位,讓世界關注到香港的優秀作家。
多年來從事文學與電影的創作、研究,黃勁輝擅於將文學元素放入電影,進行不同實驗。曾運用文學多線敘事及心理手法編寫《奪命金》劇本,榮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編劇」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電影則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等。早年編劇的作品,包括高票房電影《鍾無艷》,柏林影展觀摩電影《辣手回春》等。 黃勁輝是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哲學博士,擔任過香港大學出版的「文學與電影」叢書主編;亦著有短篇小說集《變形的俄羅斯娃娃》、《香港:重複的城市》等,最新著作長篇小說《張保仔:海上抗命》,持續思考影像如何啓發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