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稿紙糊成的家
一場未竟的文學夢
朱西甯,本名朱青海(1927─1998),山東臨朐人。曾任《新文藝》月刊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並曾在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兼任教職。民國四十一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大火炬的愛》,後出版長篇小說《貓》、《旱魃》、《八二三注》;短篇小說集《鐵漿》、《狼》;散文集《微言篇》等三十餘部作品,無論質量,皆極為可觀,堪稱當代台灣重要小說家之一。
劉慕沙,本名劉惠美(1935~2017),台灣省苗栗縣銅鑼人。省立新竹女高畢業。曾任小學教員。著有《春心》短篇小說及散篇散文。從事日本文學譯作達三十年,除複行本芥川獎作品集、日本現代小說選等多冊外,於日本文學大家吉本芭娜娜、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名家之長短篇代表作,均有個別專集譯作,已結集成冊出版者達三十餘種。
「一切的事業都不怕平凡,
唯有文學,不能平凡。」——朱西甯
平凡的桂花樹下人家,塵封著父親小說家朱西甯與母親翻譯家劉慕沙的書信,他們的情書非情書,還題下「唯有文學,不能平凡」的鴻鵠大志,一個隨國軍來台的軍人,與本省籍的醫生千金,在歷史交會點寫下深刻愛戀。
朱西甯致力於小說創作,不斷突破自我風格,創新小說題材與寫作語言;劉慕沙從事日本文學翻譯,引介日本大家新視野,這對相互扶持的伴侶,為文學私奔、也為文學獻身。電影紀錄兩人從相識相戀的緣分,到抵抗外在壓力邁向婚姻的結合,撐起一個稿紙糊成的家,同時結交各路友人才俊,將文學作為一生燃燒的核心志業。他們寫故事,也成為故事,手中的筆總在第一線,與精彩的人生緊緊相依。
朱家三個女兒將父母著作與兒時記憶對接,朗讀他們年輕時往來的書信,彷如一千零一夜,家的記憶源流翻箱倒櫃,褪色的時光傾瀉而出。《願未央》由長女朱天文首執導演筒,偕同侯孝賢領銜的劇組班底,拍攝團隊遠赴中國探親、走訪台灣舊居,並透過珍貴的家族照片與難得的豐富史料,呈現出這個絕無僅有的文學家族開枝散葉的歷程。
朱天文,1956年生,十六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曾辦《三三集刊》,並任三三書坊發行人。
撰寫侯孝賢的電影劇本十五部,三度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原著劇本,為臺灣當代重要小說家,有英、法、德、日、韓等譯本。曾獲《聯合報》小說獎、《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優等。
1994年以《荒人手記》獲時報百萬長篇小說獎首獎;英譯本1999年出版,獲《紐約時報》推薦「值得注目的書」,及《洛杉磯時報》推薦「年度佳書」。2008年《巫言》獲「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15年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2018年獲「21大學生世界華語文學人物盛典」致敬人物。著有《傳說》《淡江記》《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黃金盟誓之書》《最好的時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