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 - 新寶島曼波​​

歌的大海,詩的河流

悠遊市井的詩人​​

楊澤,臺灣著名詩人,嘉義人,生於上世紀50年代,負笈留美10年,海外歸來,長期主編中時人間副刊(1990-2012),目下在臺北市井過著閒散的退休生活。著有《薔薇學派的誕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人生不值得活的》、《新詩十九首》,編有《又見觀音:台北山水詩選》等。​​

與其向紀錄片認錯,不如向音樂片認錯,不,致敬。這部新型態的電影,從頭到尾由詩人楊澤夫子自道,融合詩與歌、文學與人生、都會文明與大自然,在悠悠蕩蕩的文化鄉愁牽引下,漫遊於台灣島的好山好水間,處處存詩意,步步有歌吟。

「與其向人生認錯,不如向文學認錯;    
    與其向文學認錯,不如向音樂認錯;    
    與其向音樂認錯,不如向山水認錯,向大地認錯。」 — 楊澤

獻給生長島嶼及海洋的一首「大情歌」

本片堪稱年度音樂片。由年輕的繆夫人樂團擔綱創作演出,本片的五首主題曲皆來自楊澤的新舊詩作,由詩人特別為片中的人物、情節而設,而寫。拍片期間同步完成的另外幾首未入歌的詩,則以朗讀的形式穿插出現於片中。電影呈現老中青三代音樂創作者同台飆歌的盛況,包括代表新世代的女主角陳塵(小匚)、女配角怪少女林纓、中生代原住民歌手巴奈、毛恩足、月琴傳藝師張日貴阿嬤,從詩朗讀到新詩新唱,到老歌重唱,一系列從島嶼台灣靈魂深處發出的告白及見證,帶領島上眾人齊聚一堂,引頸高歌,一詠三嘆,迎向山海,共譜《新寶島曼波》的靈動樂章。這部由詩人楊澤自編自導自演的新形態紀錄片,不折不扣是詩人楊澤獻給生長島嶼及海洋的一首「大情歌」。

關於導演 楊澤

臺灣著名詩人,嘉義人,生於上世紀50年代,負笈留美10年,海外歸來,長期主編中時人間副刊(1990-2012),目下在臺北市井過著閒散的退休生活。著有《薔薇學派的誕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人生不值得活的》、《新詩十九首》,編有《又見觀音:台北山水詩選》等。​​

關於導演 杲中孚

1961年生,廣告、音樂、動畫創作與現代藝術工作者。就讀文化大學時期,開始攝製8mm動畫和實驗電影,曾多次獲得金穗獎短片競賽的動畫獎項。為台灣八○年代初,少數投入獨立製片的動畫創作者之一。

曾赴美留學(1988-1995),於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系取得電腦繪圖碩士學位。繼而進入紐約大學藝術創作研究所進修,從事現代藝術創作,並於紐約456藝術中心舉辦裝置個展《炭水化合物的救贖》,並參與林肯中心國家畫廊等多項聯展。2000年與數位音樂家張耘之成立非洲鼓團「西非部落」,從事非洲音樂的創作演出。擔任多屆台北金馬影展短片競賽及國家文藝基金會動畫項目評審。

更多劇照

電影本片|139分鐘,幕後花絮|60分鐘

片長:139分鐘

購買珍藏 立即欣賞
電影原聲帶

電影原聲帶

購買珍藏

楊澤大事紀

1954
楊澤,本名楊憲卿。十二月十二日出生於嘉義市,家中七個子女,排行最小。
1970
嘉義初中第二十四屆(初中部最後一屆)畢業,直升高中部。
1973
北上念書,先入台大哲學,隔年轉外文系。目睹台大哲學系事件。
1975
和羅智成、詹宏志、廖咸浩、苦苓、蔡宏明、方明等人共組台大現代詩社。
1977
出版第一本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洪範)。台大外文系畢業。
1978
入台大外文研究所,同時在系上當助教,任《中外文學》執行編輯。
1980
第二本詩集《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刪修增訂後由時報文化再版。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攻讀博士學位。
1987
取得博士學位,博導為知名美學家高友工。同年,入美國布朗大學比較文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0
旅美整十年,放棄博士後第四年獎學金,自美返台定居,接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工作。
1997
出版第三本詩集《人生不值得活的》(元尊)。
2000
主編《作家的衣櫃》(時報文化)。
2004
主編《又見觀音:臺北山水詩選》(麥田)。
2012
離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工作。
2016
出版第四本詩集《新詩十九首》(印刻文學)。
2017
《薔薇學派的誕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經修訂後由印刻文學再版。
2023
楊澤自編自導自演紀錄片《新寶島曼波》正式上映。